图片
图片
图片
  • 1
  • 2
  • 3
  • 4
  • 5
图片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开封与昆仑山“中央之国”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于:2014-10-06   点击次数:2714    文字:【】【】【

笔者据有关史料分析,“三皇五帝”居住生活在昆仑山“中央之国”,而“中央之国”在中原,因而中原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

自伏羲、炎黄、颛顼、帝喾时期开始,直到尧、舜、禹、商汤时期,他们共同的居住地均在开封古陈留一带。尤其是夏代,自禹、启、太康、仲康到杼、槐、芒、泄、不降、扃、桀,至少有11个王在开封东边不远处的古陈留空桑一带建立王都,这里是华夏历史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区。

                               一 

伏羲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他和女娲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在太极、阴阳两仪的基础上发明创造了八卦,一说即“河图”。这是中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是中国文化历史的发端。八卦后来被星象学家用来占卜。他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烹饪食物,确定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创立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图腾“龙”,龙的传人即由此而来。伏羲后来被中国神话描绘为“人首龙身”,被奉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

古人认为,伏羲是华胥氏之子、少典之父、炎帝和黄帝之祖父,是女娲(也称女娲氏)的哥哥兼丈夫,为上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与黄帝同被尊为人文初祖。在中国神话里,他与女娲一样,是“人首龙身”或“人首蛇身”。尽管上古时期这种氏族的传世称呼和现代意义上祖父、兄弟、丈夫的含义有很大不同,但仍可以作为了解华夏人文历史的一个方面。

“三皇”之一的黄柏氏伏羲,曾建都在开封古陈留县黄柏山。据柏姓家谱记载,黄柏氏住在黄柏山(今河南开封陈留)。传说他名叫“柏芝”,以柏木为图腾。他曾协助伏羲治理天下,立了诸多功劳,但并不因此而自满。因此,他深得伏羲的信任,接替了伏羲氏东方部落的首领,即“皇”位。

                                 二

炎帝,为华夏始祖之一,与黄帝并称为中华始祖,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

上古时期的原始先民很少,禽兽很多,所以原始先人把禽兽的肉作为主食。到神农氏炎帝时期,原始先民很多,而禽兽已经不足,近距离内野生素食能吃的也几乎吃完了,但还是不能解决人民的饥饿。于是,炎帝根据天时、地利和生存需要,制作了劳动工具,教导人民耕种田地,种植庄稼作物,逐步解决了饥饿问题,百姓得以更好地繁衍生息。于是,他们称赞炎帝说:“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谓之神农。”

开封古陈留空桑是炎帝、黄帝建立帝都之地。清代学者潘振解释中国先秦史籍《逸周书·尝麦解》说:“赤帝,指神农九世孙帝榆罔也,居空桑。”说明空桑在开封古陈留。宋代学者罗泌在《路史·后记》中也认为:“榆罔居空桑。空桑为陈留,故《归藏》启筮云:蚩尤伐空桑,帝所居也。”

炎帝在空桑发明了乐器,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据西周公旦《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其中“方丘”之“方”为天圆地方之“方”,指地的中心,因此“方丘”也称“方山”。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汉书·礼乐志二》记载:“空桑琴瑟结信成,四兴递代八风生。”唐初经学家颜师古注释:“空桑,地名也,出善木,可为琴瑟也。”其中“神农琴”,也称“琴瑟”,是拨弦乐器;“善木”,称“桐”,又称“梧桐”、“泡桐”,盛产于开封、兰考一带,自上古时期以来就是制作古代乐器的极好材质,至今仍在传承。

西汉开封梁国孝王赠给司马相如的“绿绮”和东汉陈留蔡邕的“焦尾”琴,均制作于盛产梧桐的开封古陈留空桑一带。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据说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可见,炎帝氏族和“三皇”氏族,包括伏羲在开封古陈留居住具有历史传承性。

黄帝之“黄”,也是太极五行五色“青、白、赤、黑、黄”中的一个方位名称,轩辕氏因居有“黄”色,故称“黄帝”;浊水因流经“黄”地,故称“黄河”。由于黄帝居住在太极五行的“东、西、南、北、中”的“中”地,故也称“中央帝”。又因黄河的分支为江水,“江”与“鸿”互通,也称鸿水,所以黄帝也称“帝江”、“帝鸿”,鸿水也称鸿沟、浪荡渠、赤水、丹水、汴水等。对此,《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说:“汴河古亦称丹水,汴水的前身是丹水。”

炎帝出生并居于江水南部,故江水又称“姜水”;黄帝出生并居于江水北部的济水之南,故济水又称“姬水”。因此,最早的国别体著作《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轩辕氏黄帝帝都在开封古陈留空桑西北之地,即开封古城北部的轩辕丘(楼)。据宋代学者罗泌《路史》记载:“轩辕氏,作于空桑之北。”其实,开封古陈留空桑之地就是魏国国都大梁之地。据唐代初期《轩辕黄帝传》记载:“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黄帝元妃嫘祖的父亲为封钜氏,被黄帝封在“大梁”北部、封丘西南部的“封钜”,即“丰沮”,也称“方山”。“方山”又称“丰山”、“封山”。“丰”是打雷的声音,故“丰山”也称“雷山”,封钜氏也称“方雷氏”。

到了夏代,“封钜”为夏启所封的“封父国”,也称“冯妇(冯翊、冯夷)”等。据《封丘县志》记载,“封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钜为黄帝师,胙土命氏”,“封丘地区是神农氏后人姜钜部落活动的区域,其先民已能制造石器骨器从事农业生产,生活上已使用陶器”。“姜钜”,在黄帝“胙土命氏”被封在封丘南、开封北之地,不仅是黄帝史官、帝师,也是黄帝的岳父大人。

                           三

炎、黄后裔及其帝都在地理上一脉相承。黄帝长子为玄嚣。玄嚣因居住在太极“五行”东方的“青阳”之地,又称“青(清)阳氏”。玄嚣称帝前的封地在开封古陈留空桑北部初留、东里(黎)一带的古“青阳”。唐代当地建有“清阳寺”,以祭祀青阳帝玄嚣。玄嚣称帝后迁徙到太极“五行”西方的“嚣山”,即郑州荥阳三皇山。

黄帝二儿子昌意的儿子颛顼,接替了昌意的哥哥青阳氏玄嚣的帝位。颛顼称帝前的封地在开封古陈留空桑南部的杞县古高阳,故称颛顼为“高阳氏”。据战国时期秦国宰相吕不韦所著《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古陈留空桑一带是颛顼苗裔壮、侗、苗、黎、瑶等南方民族的发源地,壮、侗、苗、黎、瑶等南方民族是伏羲女娲“蛇族”的传承人,至今“黎”在壮语中是“蛇”的意思和称呼。而“黎”在黎族中还有开封古陈留空桑所在地杞县之“杞”的读音。

颛顼帝之后为高莘氏(有莘氏)帝喾,帝都在开封古陈留空桑北部的有莘国。据唐代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记载:“汴州陈留县故莘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地),此即汤妃所生之国,伊尹耕于是野者也。”说明黄帝后裔玄嚣帝、颛顼帝、帝喾均居住在开封古陈留一带。

                            四

尧帝是高莘氏帝喾的儿子,也居住在开封古陈留空桑一带。春秋末期思想家墨翟《墨子·尚贤》记载:“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其中“服泽之阳”,也称“服阳”、“负阳”、“负夏”。“负夏(阳)”之“负”与“服泽”之“服”音同。据济南教育学院徐北文所著《大舜行迹考》记载:清末经学家“孙诒让以负夏与服泽当为一地”。其中“服泽”之“服”与“逢泽”之“逢”双声,可通假,故“服泽”也称“逢泽”,是“三皇五帝”“中央之国”的南海。“负阳”和“服阳”在太极两仪中的含义相同,是指太极昆仑文化中的“负阴抱阳”,即阴阳相结合,彼此调和而生万物的意思,自然也指太极阴阳交合的昆仑之地。《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也引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话说,“负夏,卫邑”。其中“卫邑”,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卫国“仪邑”,即浚仪、开封。战国时期《孟子》有记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对于“负夏”,西汉礼学家戴德《礼记·檀弓》解释说:“负夏。又阳夏,在开封。”“负夏”、“服阳”、“逢泽”均在开封古陈留空桑一地。

尧帝在空桑之地禅让帝位于舜。汉代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其中“中国”,就是舜在“南河之南”称帝的“三皇五帝”“中央之国”。春秋末期墨翟《墨子·尚贤》也有记载:“尧得(舜)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天下之政,政天下之民。”其中“服泽”就是“三皇五帝”“中央之国”南部的逢泽。

舜帝在开封古陈留空桑之地禅让帝位于大禹。据汉代刘向《淮南子·本经训》记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对此,宋代学者罗泌《路史》记载说“若乃伊尹之生,共工氏之所灌,则陈留矣”。

大禹在开封夏王杼都老丘北部的鸣条为舜帝下葬后,为其守丧三年。对此,汉代《史记·夏本纪》有记载:“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之后,为了让舜帝之子商均继承帝位,大禹主动告别舜都“负夏”的商均,回到自己的封地阳城以避帝位。因此,西晋大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里记载说:“禹避商均浚仪(开封)。”后来,在百姓的极力推荐下,才禅让帝位于开封浚仪南部的阳城。宋代学者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也记载:“世本言,夏后居阳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也。”其中“夏后”,是指在开封轩辕山南部治理浪荡渠鸿水后禅让帝位于浪荡渠岸边禹王台的夏王大禹。

因此,汉代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其中“河洛”之“洛”,周代之前应指“雒”,即“淮”。据《史记集解》引徐广云(东晋大学者)之说:“‘雒,一作淮’。指淮阳国,地在今河南东部茨河上游南北一带,都于陈,在今河南淮阳县。”所以,最早的“洛水”为“雒水”,而“雒水”也称“淮水”。至于“洛邑”之“洛”、“雒”应该是西周之后出现的地名,而“河洛之间”最早则应指黄河与淮河之间的开封古陈留一带,与西周之后出现的“河洛”不是一个地理方位。

西周时期,周公旦平定三监叛乱后,为了拱卫周朝,抵御东部的淮夷人西进,便将舜帝后裔陈胡公的陈国自陈留舜帝帝都“负夏”重新封到河南淮阳一带,以奉祀舜帝。同时,陈胡公也把舜帝“中央之国”及其先祖伏羲、女娲、“洛”、“雒”、“淮”等华夏文化带到了淮夷人活动的淮阳一带。而开封陈留的聃国则被周公旦封给十弟老季载,也称“老丘”。聃国西部的开封“仪邑”则归属卫国,被周公旦封给了九弟卫康叔封。卫康叔之所以名字称“封”,是因为他的封地卫国“仪邑”为夏启时期的“封父国”,是“封人”的祖地。卫康叔以地为名,故称姬“封”,也是开封和封丘之“封”的来由。

一般认为,华夏民族发源于洛阳黄河与洛河之间的“河洛”地区,但从史料分析来看,西周之前“河洛”应指开封古陈留地区,至今尚有陈留“河图村”、包拯“龙马负图处”石碑等和史料记载的“洛架水”、“伊水”为证,是名副其实的“河洛人”居住地。因此,古人说尧、舜、禹三代帝王之都均在“三皇五帝”昆仑山“中央之国”的开封古陈留,即“河洛之间”一带,并不是无端的传言,其深厚的华夏文化内涵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地进行发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开封道教圣地的历史文化传承
下一篇:最后一页

 
 
 
友情链接
图片
图片
自定内容
恒大ems手机登录入口-恒大ems统一登录入口 办公室电话:0757-81773199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员村西街5号大院 / 佛山市南海区桂丹西路98号
邮编: 510655 / 528216
  粤ICP备
插件标题